English

地质灾害能够防治

1999-04-23 来源: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林英 我有话说

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,今年地球日的主题是“防治地质灾害”。这个主题既体现了当前我国在地质环境方面所面临的严峻挑战,也告诉我们地质灾害可以防治,可以避让,并能把损失减少到最小。在地球日活动的采访中,记者了解到的大量事实充分说明了这一点。

本世纪80年代以来,地球新一轮的活动不断加剧,使得全球范围内各种地质灾害频发。由于我国的地质条件异常复杂,客观上造成了地质灾害的易发性,加上大规模经济建设中对减灾防灾的忽视,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地质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。我国主要的地质灾害有地震、崩塌、滑坡、地面塌陷、地裂缝、地面沉降、土地沙漠化和水土流失等。近年来,每年地质灾害(不包括地震)造成的经济损失约占各种自然灾害损失的五分之一至四分之一。

地质灾害使我国农业资源损失巨大。目前,全国水土流失面积已达367万平方公里,约占国土面积的38%。很多地区水土流失面积、侵蚀强度、危害程度呈加剧的趋势,全国平均每年新增水土流失面积1万平方公里。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已达262万平方公里,并且每年还以2000多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。交通运输是地质灾害的另一个受灾大户,铁路、公路干线经常受到滑坡、崩塌、泥石流、地面沉降等灾害侵袭。例如,宝成铁路1981年因地质灾害中断交通达两个月之久,修复费用3亿多元。

去年发生历史上罕见的洪灾期间,全国发生了不同规模的崩塌、滑坡、泥石流等突发性地质灾害18万处,其中规模较大的有447处,造成1万多人受伤、1157人死亡、50多万间房屋毁坏,经济损失达270亿元。据初步调查,目前全国至少有400多个县(市)、1万多个村庄受到崩塌、滑坡、泥石流的威胁。

然而令人震惊的是,有一半以上的地质灾害是人类自己的不当行为诱发产生的。乱采滥挖矿产,过量抽取地下水,盲目修路筑渠,毁坏森林、草原……结果酿成了诸多地质灾害。例如,过量抽取地下水使我国20多个城市地面出现沉降,上海、天津尤为突出;湖南恩口煤矿由于过量开采、处理不当,造成5800个陷坑,毁田9500亩、毁水库9座。

发生在贵州省盘县红果镇纸厂村的悲剧人们不能忘记。纸厂村地处深山区,从前到处都是竹林。多少年来,竹子是村民最宝贵的资源,村里人对每一棵竹子都备加呵护。1986年,村子一公里外发现一个煤矿,该矿埋藏浅、煤质好、易开采、产量高。村民们便转移了注意力,随意开矿挖煤,山体被挖得千疮百孔,竹林惨遭破坏,后来人们甚至砍竹子烧火做饭。很快靠近村边一座山上的竹子被挖光砍光。村中一位靠挖煤致富的大户在风水先生的指点下,在山脚下的一块空地上建起一座两层小楼,还买来一台彩电,引得许多村民每晚集中到这家看电视。1997年7月4日晚,31位村民聚集在大客厅内观看电视节目。晚上9时30分,随着轰的一声巨响,100多米高的山体发生滑坡,泥石流顷刻间将两层木楼冲毁,31条生命无一幸免。这些血的教训让我们警醒。

在肆虐的地质灾害面前,人类并不是束手无策。1998年9月5日重庆市中渡口发生大规模整体滑坡,滑坡体的厚度10-30米,体积达300万立方米。由于地质部门提前发出预报,该地区的居民和机关单位及时安全撤出,无一人伤亡,滑坡造成的损失降到最小程度。

重庆市万州区豆芽棚滑坡体地处长江沿岸人口密集区域,1992年7月该地区的地面开始沉降、膨胀,建筑变形、移位,地下管道拉裂、错位,大面积的滑坡随时可能发生。灾害一旦出现,不但直接危害市区内几十家企事业单位,3所中小学和1000多户常住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,下滑的堆积物将严重阻塞河流,给长江上游沙河镇等地造成灾难性损失,并直接影响到三峡工程的建设。险情得到了各级政府的及时关注,原地质部受国家计委委托,组织专家赴现场勘察,确定了排水、加固、支挡、减载一体化的抢险治理方案。经过一年多的苦干,工程全部竣工,险情排除。当地人民有了永久的安宁和平安。此工程总投资1326万元,滑坡治理后的直接经济效益达1.5亿元。

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,制定了“以防为主,防治结合”的方针,采取措施最大限度地降低地质灾害的损失。今年3月2日国土资源部发布并实施了《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》,把防治地质灾害纳入法制轨道。对因不当生产活动,如乱采滥挖矿产资源、过量抽取地下水、盲目修建工程项目等诱发地质灾害造成重大损失的;对领导者不负责任,不能及时发现和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地质灾害,造成人民生命财产重大损失的,都要依法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。

据介绍,国土资源部还要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工作,掌握地质灾害的发育、分布规律,圈定地质灾害多发区,结合社会、经济及人口分布状况,修订和完善地质灾害防治规划。要建立起统一管理与分级、分部门管理相结合的地质灾害防治管理体系,实行严格的责任制。同时加强地质灾害监测和信息系统建设,实现地质环境信息数据实时采集、处理和传递,提高地质灾害预测预报水平。

但是必须指出,对于我国这样的地质灾害多发国家来说,地质灾害牵涉千家万户,防治地质灾害应当是一项全民共同关注、共同参与的活动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